张红梅的个人文集
发展森林旅游 助力脱贫攻坚
张红梅专业号 | 2018-1-4

发展森林旅游 助力脱贫攻坚

2017年10月,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旅游精准扶贫示范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共同开展旅游精准扶贫示范项目建设工作。近日,在北京举办了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申报培训班,对申报项目进行了专家评审。森林旅游依托天然的地缘优势和强劲的带动功能,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涌现了一批森林旅游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典型案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森林旅游治理体系初步形成,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累计达到46亿人次,年均增长15.5%,创造社会综合产值3.34万亿元。2017年,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预计达到14亿人次,创造社会综合产值约为1.15万亿元。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扶贫攻坚规划》将“森林旅游扶贫工程”列入脱贫攻坚重要工程范围。我国60%的贫困人口、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分布在山区林区沙区,这些地区脱贫的潜力在山,增收的希望在林。

2017年9月,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在林业扶贫现场观摩会上指出,林业扶贫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林业行业优势,有效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和创新,创造新经验、新模式、新办法。森林旅游具有就业门槛低、产业链条长、就业容量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优势,正在成为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新引擎。国家林业局对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的中西部22个省(区、市)森林旅游助推精准扶贫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据初步统计,全国依托森林旅游实现增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35万户、110万人,户年均增收3500元。

目前,贫困人口依托森林旅游实现增收的途径主要有4条,分别是通过就业实现增收、通过开展个体经营实现增收、通过发展种植养殖实现增收、通过资源出租和入股经营等实现增收。森林旅游发展还推动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交通、物流、通信、能源、商贸、制造、文化、餐饮、住宿等相关条件的全面改善,显示出了森林旅游在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强劲的综合带动功能。

 

 

经典案例1:湖南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林场转型的华丽蜕变

湖南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

 

花岩溪20世纪60年代始建林场,90年代中期,花岩溪林场356名林业职工工资仅能发放档案工资的一半。加之当地土地资源稀少,农民人均年收益只有1000多元。经过反复探讨,花岩溪林场决定依托森林风景资源走旅游富民之路。

要让广大林农从森林旅游中获得更多更大的红利,必须改变传统的森林生产经营模式。花岩溪于2010年引进了世界银行贷款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按照现代林业的生产经营理念,大力培育近自然林、混交林、珍稀树种林和景观林,实现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通过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开发出了花岩溪榨笋、花岩溪腊肉、花岩溪叼子鱼、野生蔬菜等一系列产品,让广大林农获取收益。引进中德技术合作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政策与模式研究项目,对花岩溪森林旅游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为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在此期间,政府还采取举办节会活动、投资建设各项基础设施等多项举措,推动森林旅游发展。

经过几年发展,森林旅游已成为花岩溪脱贫致富最重要的推手。目前,花岩溪森林人家发展到7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达300多人,参与服务人员达2000多人,2015年实现收入4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9380元。20%的农户拥有家用小车或农用车、运输车,30%的农户拥有电脑并开通宽带网。手机、电视机、空调等家用电器和摩托车得到普及。

花岩溪森林旅游扶贫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周边山区和林区森林旅游的蓬勃发展。据统计,周边乡镇直接经营农家旅馆的农户近300家,平均每户经营利润20多万元,最高达100万元。农家旅馆的发展,带动了养殖、加工、交通运输等产业的迅猛发展。花岩溪周边逆江坪、港二口等6个乡镇9.8万人,人均纯收入近8000元,3年增长了4倍。

 

经典案例2:广西龙胜——全民参与森林旅游

    龙胜温泉

 

龙胜县按照“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找准了一个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森林旅游扶贫为载体的扶贫开发模式,扶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二五”以来,全县32个贫困村如期脱贫,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由2011年初的7.635万人减至2015年底的3万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初的3441元提高到2015年底的6637元。

龙胜县90%的乡镇、80%的行政村和75%的农户地处大山区、高山区、石山区和偏远地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非常突出。为改变贫困面貌,全县始终坚持保护生态的发展理念,以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为支撑,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生态修复工程,统筹城乡绿化和县域林业发展,实现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协调共进。通过实施龙胜森林旅游扶贫大环线项目,整合沿线和挖掘西北部特色风情,以风貌改造、城乡规划建设提升村落景观,挖掘各族风情,打造少数民族风情长廊,助推全县森林旅游扶贫全覆盖,促进强农富民。

森林旅游产业扶贫,是龙胜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开篇之作和点睛之笔。全县坚持把旅游业作为龙胜的支柱产业、核心产业、品牌产业和生命产业来打造,将全县作为大森林来打造,通过建设一条全长300多公里的主线,将全县的森林旅游地串点成线、串线成片。同时,将森林旅游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带动群众参与森林旅游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如龙脊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以“政府主导 公司 景区 农户”的模式运作,覆盖全镇10个行政村76个自然屯132个村民小组共2541户11780人,以梯田入股方式与龙脊旅游公司联营成为“股东”,旅游公司将门票收入按一定比例与群众“分红”(梯田维护费)。昔日为全县贫困典型的大寨村,如今成为森林旅游脱贫致富的先行者,2015年,仅大寨村200多户群众就从公司拿到了400多万元分红,成为龙胜森林旅游扶贫的一个缩影。

目前,森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龙胜县农村直接从业人员达2.1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5.36万人,森林旅游直接和间接带动2.71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切实将丰富的森林资源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收入。

 

经典案例3:重庆大巴山森林人家——百姓成为森林旅游服务主体

重庆大巴山森林人家

 

兴田村位于重庆市城口县东安镇东南端,贫困户79户25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1%,属重庆市及秦巴地区最落后的特困村之一,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自2011年全村启动旅游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试点以来,取得显著成效,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1万元,贫困户19户7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8.7%。 

2011年,兴田村组建大巴山森林人家乡村旅游扶贫协会,从11家示范户起步发展大巴山森林人家,2014年,又启动养蜂、山地鸡、高山土豆等特色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村已建成大巴山森林人家57户、床位1174张,直接带动160户640余人从业旅游。5年累计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6000万元,其中直接间接带动贫困户134户469人增收脱贫,全村当前19户贫困户均能脱贫。

 

经典案例4:甘肃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激发森林旅游内生动力 

冶力关丹霞山寨晨景

 

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以前交通不便、通信不畅、街道脏乱、土房破旧、藏民放牧、汉民耕田,群众收入不到千元。公园以森林资源保护为前提,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切入点,走出了一条以森林旅游带动藏乡群众脱贫致富、加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多年来,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紧紧围绕资源保护利用和旅游开发建设这个中心,积极对公园原住民进行安置和产业引导,576户原住民通过经营特色农家乐、藏家乐、林家乐等,户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300余名原住民成功转型为景区出租车司机,切实解决了部分富余劳力的就业问题。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生态农业、土特产品加工业等全面发展。

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还有针对性地创新扶贫载体,争取旅游扶贫效果最大化。目前,公园主要以“生态 文化”“景区 农家”“农庄 游购”3种模式带动当地群众经营农家乐,参与旅游接待服务。在公园的带动下,冶力关地区群众收入大幅增加,居民素质明显提高,旅游环境日益改善,生态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5年,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由2001年的1.8万人次增加到近75万人次,年收入由2001年的180万元增加到近3亿元。

 

经典案例5:黑龙江桦川国家森林公园——辐射百村的聚宝园

桦川国家森林公园万景山全貌

 

近年来,桦川国家森林公园以旅游产业发展为中心,辐射全县9个乡镇近百个行政村,完善了县旅游基础设施服务建设,提高了居民的旅游收入,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公园的旅游产业发展对周边村屯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通过森林公园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吸纳周边村屯有能力的人员进行劳务输出,这是短期内增收最直接见效的方法;引导有技术、有特长的人员,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卖山野菜、开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增收;成立合作社与公司签订收购合同,鼓励公园周边村屯的居民种植小浆果、向日葵等经济作物,既改变了公园区域的景观特色,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安置相关专业业务人员,参与森林公园的管理与建设。

公园自2015年成立以来,带动1300多人就业,其中劳务输出300余人、餐饮服务业80多人、种植业700多人、养殖业200余人。公园特色旅游产业增收也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公园辐射周边的村屯道路均实现路面硬化,并解决了“最后��公里”和断头路的问题;二是横头山镇向阳堡村、福升村、日升村等6个村,从事乡村森林旅游的建卡贫困户达440户1120人,人均年增收5000元;三是建成集有机采摘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百禾庄园,可提供100余个住宿床位,以及有机草莓采摘、水库垂钓等,年收入达560余万元;四是由合作社牵头,公园周边种植向日葵和西葫芦籽实现每公顷增收4000元-6000元。

 

经典案例6:湖南溆浦国家森林公园——为贫困百姓搭建致富平台

 

湖南溆浦国家森林公园

 

溆浦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雪峰山东麓,是我国贫穷落后的区域之一,这里集中了湖南省40%以上的贫困人口,是湖南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公园推进森林旅游和精准扶贫的深度融合,以山水资源为依托,以贫困乡村为重点,以森林旅游为平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积极参与精准扶贫,使8个村近1万名农民受益。

3年来,公园一直把贫困百姓作为旅游开发的受益主体来谋划森林旅游工作,通过劳务用工、就业安置、扶持创业、慈善捐助、资源入股等形式让周边百姓受益。在公园建设过程中,安排贫困人口参工参建1800余人,劳务收入6800多万元,就近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10人,年发放工资300多万元,贫困户创办农家客栈62家,年收入700余万元,吸收贫困户闲置的资源、资产入股,实现年收益400余万元。

公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力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支持贫困农户包装农家庭院,扶持62户贫困家庭建农家客栈,从事餐饮、住宿接待的从业人员近500余人,户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引导贫困农户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品,扶持200余户农户从事生态养殖,120户贫困农户从事黑木耳种植,150户贫困农户从事红心猕猴桃种植,1000多户贫困农户从事高山生态大米的生产,20户贫困农户从事腊制品加工,通过森林旅游的带动,实现了产销两旺,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公园把素质提升作为扶贫的着力点,始终把培训农民、提高贫困农民素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通过组织乡村干部和少数民族人员外出学习,对森林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先后选派了100名优秀青年农民到湖南师范大学进行旅游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

公园把生态保护作为旅游扶贫的新抓手,将生态保护和景观再造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的原生态,确保可持续发展。几年来,溆浦国家森林公园以森林旅游助力扶贫的做法,被湖南省政府命名为“雪峰山模式”在全省进行推广。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